人民网昌江12月29日电 (记者毛雷、李学山)“要说2023年有什么最让人难忘的事情,那就是我们村口的杨柳桥新桥通车啦,村里的3000名父老乡亲出门再也不用走‘漫水桥’啦!”12月29日,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咸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利武在电话中说起杨柳桥新桥通车后带给村里的便利,语气里全是喜悦。
和咸田村村民同样高兴的还有昌江河南电信小区宿舍(二期)、红林农场场部等7个城镇老旧小区的1000多户居民,今年昌江投入2000多万元对她们居住多年的小区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小区不仅有了好看的“面子”,更有舒适安全的“里子”,让“老居民”享受到了“新生活”……
近年来,昌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满意幸福为价值取向,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夯实民生保障基石,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3000名村民告别“漫水桥”
昌江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杨柳桥是省道s311分支上跨越昌化江入海口处的一座桥梁,是昌化镇杨柳村、咸田村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原先,杨柳桥因修建年代久远,洪水期雨水漫过桥面约1米,桥面铺装已破损露筋,桥台被冲刷掏空。虽然桥梁引道曾于2005年进行路面改造,但因多年暴雨洪水冲刷,引道经常漫水损坏,村民出行一时成为难题。
钟利武回忆说,在1996年的一场台风中,村子倒塌了十多间房屋,通往外界的简易桥也冲垮了,人出不去、车进不来,村民被困了十多天。2016年时,一场台风来袭,已经水泥硬化的杨柳桥再次被淹,村民又被困了几天。
困扰着3000多名村民出行的杨柳桥重建迫在眉睫。2022年,昌江将杨柳桥改建工程列为重点项目加以推进,用时一年完成了这一连接民心的工程。
据介绍,杨柳桥新桥工程全长1300米,其中桥梁全长517米、引道长783米、桥宽9.5米、路面宽6米、路基宽6.5米。道路等级为四级公路标准,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配套建设交叉、桥涵、护栏、交通安全标识等工程。
“路通财通,如今新的杨柳桥建设好了,村民生产、生活更加有盼头。”钟利武说,新的杨柳桥大气、宽敞,沿线群众再也不用担心出行难问题了。
除了杨柳桥,昌江在2023年还分别对七叉镇、海尾镇、王下乡等乡镇的桥梁和乡村道路进行改造,共涉及桥梁6座,道路改造3条,改造桥梁总长980多米,道路5700多米,总投资近4000万元,配套建设桥梁、道路、排水、绿化、涵洞、交叉、交通设施等,极大地解决了沿线群众的交通安全出行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周边农村经济发展。
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民幸福感
“以前的红林农场只有一条土路,路很小,车也开不进来,荒草丛生,环境脏乱差。”符志民是居住在红林社区的一名退休工人,近年来他见证了自家小区和周边环境的大变化:“我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现在生活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非常满意,为昌江点赞,为创文点赞。”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2023年,昌江紧扣城市有机更新,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科学规划基础上,投入2020万元对河南电信小区宿舍(二期)、红林农场场部、红田农场场部等7个城镇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建筑面积约12.38万平方米,涉及楼房282栋,受益居民1127户。主要建设电动自行车停车棚、改造建筑外立面及屋面防水、新建道路、场地硬化、给排水工程,以及加装电梯等,改造完成后将进一步修复小区基础设施,完善基本功能,全面改善居住环境和质量,构建社区管理新秩序。
非机动车有序停放在改造后的停车场内。昌江黎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与此同时,昌江多个社区立足居民需求,从细微处着手,听民声、解疑难,从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做好“贴心人”,通过修补破损路面、修缮破裂墙体等,不断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接合部人行道铺设地砖。昌江黎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小街巷牵动大民生,针对海虹路、吉宁路、东风三巷周边住宅小区众多,人流、车流密集,过去路面破损,环境风貌不佳,给周边居民的出行造成困扰的情况,昌江投入资金对三条道路进行了“白改黑”施工,为群众解决了“家门口”的问题,方便群众出行。针对石碌镇山竹沟村道路坑洼不平、雨天积水的水泥路等问题,昌江开展“白改黑”工程,投资近100万元,修建了一条总长520余米,面积为4000余平方米的硬化道路,在改善村内交通情况的同时全面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
边远地区学生上学不再难
2020年,从王下乡考出去的大学生韩赛,又返回了王下乡,她的新身份是王下乡钱铁村村务专员:“当年我们之所以能够走出去,是因为得到了家乡的很多支持,现在我们回来建设家乡了。”
位于霸王岭腹地的王下乡曾是昌江最偏远的地区,由于地处深山老林,人口少、分布零散,当地学校教学条件简陋,连续15年高中升学率为零。
在昌江,教育落后的王下乡并非孤例,类似情况的还有七叉镇大仍村,这个村连续12年没有出过一名大学生……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教育。2006年,昌江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融扶贫、生态保护、公共教育均等化为一体的“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全县投入9600多万元集中建设昌江职业教育中心、民族中学、思源实验学校、王下乡中心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实行“三包”(包吃、包住、包入学)惠民政策,费用基本全免,提高当地教育水平。
“教育扶贫移民”工程让王下乡的初中学生走出了大山,来到了昌江县城,以寄宿制方式在县民族中学免费就读,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取知识,打开眼界。昌江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实施教育移民以来,153名王下乡学生圆了大学梦,16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接起了乡村振兴接力棒。
为防止教育与就业脱节,昌江确定了“贫困偏僻农村学生易地搬迁读书——职业教育——城镇就业”的思路,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移民的关键环节,加快建设容纳2000名在校生的县职教中心,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目前,实施教育移民后的王下初中毕业生除就读普通高中外,其余学生均由政府出资全部进入县职教中心接受职业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技之长。
昌江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昌江把加强基础教育工作作为提升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抓手,制定《昌江黎族自治县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撤并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5年)》,加大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提升中小学校办学品质,引进优质资源合作办学,逐步构建覆盖城乡学校的教育集团化办学格局,扎实做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文章。先后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
民生项目实现“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
今年2月份,昌江红林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刚刚开始试运营,就迎来了周边社区的数十位老人。在这里,热爱跳舞的老人们伴随着音乐,开心地起舞;写书法的老人凝神静气,挥毫泼墨;象棋桌旁,对弈的老人们掷棋有声,在棋盘上“杀”得热火朝天。大家各得其乐,玩得不亦乐乎。
“白天到中心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娱乐及保健康复等活动,晚上回家和孩子们享受天伦之乐。”石碌镇红林社区党总支书记、居主任杨永发说,红林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总建筑面积750平方米,设有康复室、书画室、棋牌室等多个活动室,每周一至周六向居住在昌江辖区内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免费开放。该中心还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老人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享。
近年来,为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昌江把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作为重要的民生实事之一,不断推进照料中心建设。目前已经有香岭、红林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投入使用。
老年人的生活要关注,特困群体的生活更用心。近年来,昌江扎实开展社会综合兜底保障职能,在全省率先出台《昌江黎族自治县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实施方案》,通过整合民政、残联、卫健等资源,盘活存量资产,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集中照护供养新模式,持续做好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的衔接工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低保户之间的双向纳入。截至目前,昌江已建成包括石碌镇中心敬老院在内的3所初步具备照护服务、康养、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共设置床位210个。
此外,昌江还对全县留守儿童进行核查并开展困境儿童救助关爱保护行动,加大农村留守老人摸排工作力度,继续实施农村低保特困供养人员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和产业帮扶政策。
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陈儒茂说,近年来,昌江积极办好民生实事好事,知民情,解民忧,聚民心。每年都坚持推出、办结一批重点民生实事,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未来还将继续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客户端下载
- 评论
- 关注